首页>>体育>>体育>>正文

跨越万里追寻奥运梦 志愿者传递中国正能量

2016-08-21 18:06:27|来源:国际在线|编辑:韩基韬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石晓淼):里约奥运会将在北京时间8月22日上午落下帷幕。人们在赛场看中国健儿奋勇拼搏,通过中国记者的镜头和文字捕捉精彩瞬间,但还有一群特殊的中国人,默默地在里约现场贡献力量,那就是来自中国的志愿者们。

  机票18000元,住宿5000人民币,在澳大利亚留学的90后唐晨带着他的奥运梦从东半球飞越西半球来到里约热内卢。由于里约奥组委提供的待遇并不优越,至少两三万的开销是大部分中国志愿者遇到的难题,但最终来到这里的人都抱有和唐晨同样的想法。唐晨说:“有一些经历是金钱买不来的,奥运会是我从小的梦想,我会不惜一切代价过来的。”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在很多人心中播下种子,萌发奥运情结。特别是一批90年前后出生的年轻人,因为学业错过了家门口当志愿者的机会,在伦敦、在里约,他们追随着奥运的脚步。在唐晨和朋友们自发组建的“2016里约中国志愿者”微信群中,共有432人,最后来到里约的大概有300多人。

  来自沈阳的曹思璐是群成员之一。只身一人来到巴西的她,第一天就遭遇了“里囧”,经历从北京转伊斯坦布尔到圣保罗近30个小时的旅程,带着疲惫再连夜飞到里约,却发现行李被落在上一个机场。但天性乐观的她,更愿意去捕捉东道主巴西的美好一面。曹思璐说:“虽然丢了行李,但是他们很尽力地在帮忙。从到巴西至现在,我看到的巴西人的工作状态和人文方面,没有之前报道中看到的那样差,我觉得巴西很不错。”

  此前,关于巴西治安和寨卡的负面报道很多,曹思璐的父母还是多少有些担心女儿,但她用奥运梦说服了父母,因为有些东西只有在奥运会才能看到、学到、体验到。给曹思璐触动最深是运动员们,为了四年一次的奥运会,即使到了最后一刻他们仍在努力。曹思璐说:“花样游泳的运动员,在领完奖和记者发布会之后,直接就跳进水池里继续训练。真的是没有付出努力就不会收获成绩,这对我是很大的触动。”

  与曹思璐同在跳水馆做志愿者的许依珩来自香港,她的故事也很励志。里约申办奥运成功之时,她就打定主意要成为志愿者,从积攒经费、体验相关工作到学习语言,她为此准备了七年。可上天总是喜欢给人以考验。早就定好了机票和住所的她,直到开幕前一个月才收到志愿者岗位确认信,但紧随其后却被通知打回系统重新分配,多次沟通得到的答案都是“等待”。凭着一份执念,许依珩还是毅然决然来到了里约,当面找组委会问询,才最终如愿成为志愿者一员。 是否值得?她告诉记者说:“走向梦想的路一定是困难的,可是克服了这些苦难,果实会更甜美。”

  这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志愿者们? 也许在柯乐乐身上能够找到答案。

  - “直走,过通道,可以到达’里约人三号体育馆。”

  -“谢谢”

  遇到志愿者柯乐乐时,他正在用流利的英语为一个土耳其记者指路。每天八小时站在里约的艳阳下,为观众指路解疑是他的主要工作。作为英语专业的大三学生,没能像更多中国志愿者一样身着黄衫,在场馆里承担翻译类工作,他一开始有点小失落。但正是处在奥林匹克公园的心脏地带,才有机会直面来来往往的各国观众,很多人得知他是特意从中国过来做志愿者,都会真诚地表达谢意,朝他竖起大拇指。说起最感人的事,外表看起来冷静的柯乐乐也不忍哽咽地向记者提起,在中国男篮对塞尔维亚的最后一场比赛,当时的他还在外面迎场,同组的志愿者同事送给他一张本场比赛的门票,同事说这是你们国家队,你应该去看一场完整的比赛,当时的他真的特别感动。

  有时面对急躁地观众,柯乐乐也会感到委屈,但他选择用微笑去回应,因为他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示中国名片。柯乐乐说:“我们出来是代表中国的形象,可能之前他们对中国是有一些偏见,但是我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展示中国现代青年的形象,让他们了解中国,我觉得这是我们志愿者出来应该要做的事情。”

  四年一届的奥运会,不仅仅只有比赛,人们更是为了和平与友谊而相聚,通过交流消除误会。跨越地域与时差的距离,克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志愿者愿意倾情投入,只为奥运会能变得更加美好。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