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12个场馆位于北京 11个为北京奥运"遗产"
2022年冬奥会25个场馆建设将最大程度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遗产,并对赛后利用提前规划,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冬奥场馆建设、使用和赛后利用整个阶段。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冬奥组委获悉,鸟巢、水立方、五棵松等场馆将再次服务冬奥会。水立方将搭建可拆卸冰场,作为冰壶场地的改造方案目前正在制定中,将于明年上半年完成。赛后水立方将在冰水两种活动场地之间自由转换,让公众尽享两届奥运赛事的成果。
九成北京冬奥场馆系奥运遗产
据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部桂林处长介绍,2008年北京奥运会遗留的90多个奥运场馆,目前整体利用状况良好。大型场馆如鸟巢、水立方等每年80%以上的时间都在进行文体、演出活动,利用率之高,国际罕见。
2022年冬奥会25个场馆中,12个位于北京赛区,其中11个都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遗产”。鸟巢将用作冬奥会开闭幕式场馆;水立方将举行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五棵松将举行女子冰球比赛;国家会议中心则会继续作为主新闻中心和国际广播中心使用。
同时,张家口地区的场馆建设也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其中,滑雪公园场地充分利用云顶滑雪场现有的赛道、雪道、造雪设施、蓄水池等设施,不仅节省成本,而且这些设施的改造升级,对滑雪场赛后继续使用也大有裨益。此外,媒体、官员、运动员接待酒店等服务设施,也充分利用云顶等雪场周边酒店,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这些服务”。
赛后利用率决定新建场馆为临时或固定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设计建造时已经充分考虑到赛后利用的问题。一些专业性强的场馆,如自行车场、射击馆,规划时就结合国家运动员训练基地来选址建设,会后继续服务于国家队训练和比赛。而英东游泳馆、月坛体育馆等场馆赛前使用效率已经很高,会后继续向公众开放。此外,一些“冷门”项目场馆如棒球馆则设计为临时场馆,赛后进行了拆除。
冬奥会场馆建设也将继承这一理念。国家速滑馆是北京赛区唯一一座新建竞赛场馆,场馆选址于2008年奥运会曲棍球场和射箭场这两个临时场馆的原有场地上,不仅对土地实现再利用,而且可以充分使用遗留的市政交通水电气热等设施,节省了大笔费用,并与2022冬奥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相契合。
同样,新建场馆、设施的永久性或临时性,主要由赛后利用率来决定。一些高难度项目,如空中技巧、跳台滑雪等,将与国家训练基地建在一起,为赛后国家队的训练提供保障。一些赛后利用率较低的设施,如大面积观众看台等将建成临时设施,采用国际租赁方式,用完后方便拆除。
一些群众参与度高的项目,如高山滑雪、越野滑雪等,则与旅游项目组合在一起,如国家速滑馆在设计中就对主空间灵活划分,并做全冰面覆盖设计,可以提供五种以上冰面使用方式,并能独立控制空调、制冰系统,为赛后分割利用作好铺垫。
水立方冰面改造力争不停业
据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介绍,冬奥会期间水立方将改造为冰壶场地。如何在游泳池上搭建可拆卸的冰场,改造需要克服冰面质量、空调、灯光和音响等诸多难题。从制冰系统到支撑体系,整个装置的改造必须要保证冰壶运动中冰面不会出现一丁点位移和变化,不对运动员移动产生干扰,同时还要便于拆卸。
空调系统改造也是一大难题,奥运冰壶场地要求冰面温度-10℃,1.5米高处为8.5℃,观众席的温度则要控制在16℃-18℃,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冰面质量完美,不能因为观众进出对冰面产生干扰。此外,光学和音响系统都要满足冰面质量以及高清电视转播的双重要求。“本着降低一次性投入和长期利用的方向,整个改造投资不会太大,费用远远低于新建场馆和大规模改造的投入。”
赛后的水立方将在游泳季和冰季之间不断转换,成为冰水两项活动场地。冬季水立方将变身冰场,举行专业冰上赛事和演出,夏季则还原为水上运动区,让群众可以享受到两届奥运会的赛事成果。据了解,水立方改造将于明年开始实质性设计和实施,力争2020年测试赛前完成,改造期间将力争不影响日常开放。
亮点
鸟巢、水立方、五棵松成为新地标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要场馆,鸟巢、水立方、五棵松曾在2008年吸引全世界瞩目。如今,这三大场馆已成为北部和西部新地标,以另一种姿态站在全世界面前,实现华丽转身。
据国家体育场总经理助理李质群介绍,鸟巢赛后利用已发展为四个主要业务:旅游服务、大型活动、商业开发、社会公益。鸟巢目前已经形成集参观、体验、商业购物于一体的特色场馆旅游线路。
据统计,自2008年10月开放运营至2015年底,鸟巢累计接待中外游客超过2600万人次。同时,滚石三十周年、五月天、王力宏等大型演唱会的上演,又将鸟巢打造成北京文艺界的地标。
通过引入冠名赞助商、承接不同规模演出和比赛、开发主题公园等方式,五棵松体育馆用八年时间实现了收支平衡,完成后奥运时代的转型,成为北京文化体育界的新地标。今年11月,这里还将建成北京“西部三里屯”,进一步提高商业利用率。水立方在赛后第一时间实现了对外开放,至今已接待1800万游客,主办1000场次的大型活动。
奥运场馆变身公众运动场所
如今,水立方戏水乐园已经成为北京知名的水上娱乐中心。炎炎夏日,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在这里戏水游乐。此外,水立方还成立了游泳俱乐部,每年组织20-30余场公众游泳比赛。鸟巢欢乐冰雪季迄今已举办7届,累计吸引超过140万人次参加,成为冬季公众体验冰雪运动的重要场所。
除了几大主场馆,位于高校内的奥运场馆也得到充分运用。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承担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羽毛球和艺术体操的比赛。目前,该体育馆除了保证学生体育活动、师生健身,以及承办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招聘会等校内重大活动外,还满足了周边社区居民的运动需求,并承接一些大型庆典、商业活动。同样,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也采取了类似模式,并因此实现自负盈亏,略有结余。
不间断承办多项国际专业赛事
在发展文化、商业活动的同时,奥运场馆也“不忘本职”,承办了诸多国际重要赛事,场馆设施维护到位,为承办冬奥赛事活动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2008年北京奥运结束以来,国际田联世界田径挑战赛、北京国际马术大师赛等国际品牌赛事长期落户鸟巢,2015年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目光。借此契机,鸟巢钢结构外立面全部重新喷漆粉刷,跑道也进行了整体更换,并实现了全场WiFi覆盖。按照目前规划,2022年鸟巢将会承担冬奥会开闭幕式、百年庆典等活动。
2022年的五棵松体育馆将成为冬奥会冰球比赛的赛场,1800平米的篮球场地届时也将改造成冰面。其实,早在建造之初,五棵松体育馆就已为冬奥会作好了准备,场馆地下预埋了从德国引进的制冰系统。因此,此次五棵松比赛场地的改造工程将会小一些,筹备工作将更多转移到后台用房、观众席和更衣室等配套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为给冬奥会提前造势,五棵松体育馆还计划在主场馆东南方向新建两个冰球场地。
专家观点
赛后原有业态恢复是冬奥场馆设计关键
奥运场馆赛后利用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此前多届奥运会均有失败经历:1988年汉城奥运会主场馆连年亏损,截至2013年,亏损总额已达523亿韩元;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花费7.13亿英镑建成的奥运场馆现在大部分已经面目全非;悉尼奥运会也没有真正解决赛后利用问题。
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北京体育场馆协会副会长霍建新认为,衡量奥运场馆赛后利用成功与否,主要看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包括鸟巢、水立方和五棵松体育馆在内的北京奥运主要场馆,目前都实现了奥运会之前所设想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理念。鸟巢这个月初开始的阳光体育工程,让10万名中小学生进入鸟巢感觉北京奥运文化;水立方衍生品的开发也非常到位,而五棵松场馆则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运营,带动了周边的发展。
霍建新建议,在冬奥会筹办过程中,可以成立京津冀冬奥会场馆联盟,把专业人士引入场馆规划设计中,通过他们将专业思路带入冬奥会场馆设计建设过程,为以后的运营管理带来益处。此外,对于2022年冬奥会的场馆改建,霍建新认为,场馆临时建筑和固定建筑的分配和设计是关键,需有助于赛后恢复场馆的原有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