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叫高洪波的悲剧:他自费40万补助教薪水
古希腊的哲人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条似乎对一个叫高洪波的男人并不适用。
5年的时间里,他两次在中国国家队主教练的职位上上演了一出戏码相似的悲剧。
悲剧的剧本在半年前就已经写好,3月29日的西安,当只上任一个月的高洪波将已经处于淘汰边缘的中国队最后带进12强赛的时候,他成为了这个国家的英雄。
谁都知道以这支中国国家队的水平和备战时间,接下来的12强赛将意味着什么。此时最好的选择莫过于急流勇退。
但他是高洪波,一个已经年过五十却仍然“不知天命”的理想化男人。
他的理想是带领中国国家队打进一次世界杯,5年之前他的理想被“临阵换帅”腰斩,那一次的离职哪怕外界都在为高洪波喊冤,但是他始终微笑着说:“服从领导安排”。
微笑的背后是他的不甘,2012年他和我说:“如果第一次执教国家队是我的上半场,我很期待未来有下半场。”
5年之后当这个下半场机会到来的时候,高洪波选择了义无反顾,哪怕在他看来,成功的机会不超过10%。
他觉得值得赌上一次,他用自己之前带国家队累积下的所有筹码来了一次胜率很小的SHOWHAND。
他想留下两名当年的助手傅博和区楚良,但是足协开出的薪水实在不高,哪怕是调整之后的薪水也只是助理教练的薪水,而这两人都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出任俱乐部的主教练了。
高洪波向足协领导要求从自己的薪水里拿出40万元,给两个助手每人加了20万元的薪水,担心两人心里过意不去,他特意要求足协保密。
高洪波要求足协成立专门的情报小组,5个情报小组专门负责5个比赛对手,一名职业教练,一名摄像,一名技术分析,三个人一组。
足协只能提供计时制的工资,高洪波只能去求张宁、杨为健这些自己圈内的朋友来帮忙。
12强赛开始之后,很多人开始诟病高洪波,但他们恰恰忘了,高洪波之所以成为高洪波,他的成功与失败都来自于人们诟病之处。
人们诟病于他坚持打3中卫的阵型,但是大家忘了在刚刚过去的欧锦赛上,威尔士、匈牙利这些弱队能够逆袭,正是因为532阵型的成功。
在中国的教练里,高洪波是为数不多愿意不断学习钻研业务的人。人们忘了他第一次带国家队时用4231打出的那些行云流水的比赛,只记下了他改打532。
因为他没有了当年的那套人马,没有了两年充足的集训时间,想要出成绩,只能赌一下战术上的变化。
当然了认赌服输,看看最后一场中国队改打451之后又是什么结果,你就能理解高洪波为什么要赌博。
高洪波从来不是一个固执于某个阵型或者是某种打法的人,所以他率长春亚泰用352夺冠之后马上又能在国家队摆弄起451,所以他在国家队打完小快灵的地面传递后又能在贵州打三高的长传冲吊。
人们诟病于他“用人唯亲”,坚持使用任航,召入比赛不多的老将杜威。这难道不是高洪波一贯的风格吗?
“高一期”时他的“用人唯亲”培养出了荣昊、邓卓翔、姜宁一批当时联赛里名不见经传的年轻球员。
高洪波的执教特点就是愿意使用自己了解并且相信的球员,他刚一上任就召进已经久别国家队的姜宁,而正是姜宁在两场40强赛里的出色发挥将国家队送进了12强。
与“高一期”相比,他只是缺少了一段足够的时间来培养出足够多让自己信任的球员。
就在联赛的间歇里,他还在打听哪些“90后”的球员有潜质,准备在冬训时召进国家队好好培养一下,但这个计划将永远没有实现的时候了。
高洪波并非没有缺点,而12强赛这个舞台也将他的缺点放大。
无论当年在国字号还是在俱乐部,高洪波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教练。他不太懂得如何更加圆滑地与媒体和领导相处,他也不懂得如何讨巧。
在不知道如何应对压力的时候,他更愿意选择“封闭”。
所以国家队从准备12强赛的那天起,就一直是封闭训练。每天只有15分钟的开放时间,一进入技战术训练,所有媒体就会被清走。
这样的封闭已经不仅是为了战术保密的需要,高洪波是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讨得一种清静。
但是封闭带来的恶果一方面是在封闭的状态下队员间的紧张情绪更容易扩散,另一方面是封闭无形中形成了媒体与球队和高洪波的对立。
成绩好的时候这样的对立还无伤大局,但当成绩不好的时候,这样的对立只能让环境更加恶化……
就像当初谁也没想到高洪波能够不计前嫌临危受命一样,谁也没有想到高洪波能够在输给乌兹别克之后主动请辞。
他也成为了中国国家队历史上第一位在世界杯预选赛上主动辞职的主教练。
他的前任们,国产教练要听从组织安排,外籍教练要拿完合同的薪水,没有一个选择主动辞职。
第一次上任被临阵换帅,第二次上任“被”主动辞职。在这出叫高洪波的悲剧里,悲哀莫可名状。(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