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体育>>滚动>>正文

瞄准2022年冬奥会 冰雪运动如何在校园里圈粉?

2017-02-10 09:31:45|来源:人民日报|编辑:王悦阳

  在总结第二十八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时,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副团长、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以下简称大体协)专职副主席薛彦青表示触动很大。一方面,中国队选手出色、得体的表现,让他看到了冰雪运动在高校的发展未来可期,另一方面,东道主哈萨克斯坦的冰雪运动氛围,也让他看到了差距和努力的方向。

  受到触动的当然不只薛彦青一人。世界大冬会期间,在大体协的牵线搭桥下,国内一些体育院校的校长作为代表团成员也来到哈萨克斯坦,观摩赛事的同时,也在寻找与国外高校合作的机会。冰雪运动要如何扎根校园?国内高校的积极探索或许可以给出答案。

  高校冰雪变化几何

  季芳:人们常说,年轻人是冰雪运动的未来。在世界大冬会的场上场下,中国队选手展现出独特的风采,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下冰雪运动在校园的蓬勃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冰雪运动在高校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郑轶:冰雪运动之于中国,以往总难逾越山海关的屏障,“东三省大战世界各国”,也每每成为参加国际比赛时的笑谈。竞技层面的地域局限,实则是大众冰雪运动开展不均衡的写照。本届世界大冬会呈现的一个可喜趋势,是参与辐射面有了一定突破,不仅拓展到新疆、内蒙古、北京等冰雪运动的潜力地区,缺少资源和项目基础的南方地区也越来越多地参与进来。这其中,有筹办2022年冬奥会产生的大事带动效应,也是校园体育补齐“夏强冬弱”短板的主动选择。

  冬季项目的院校布局经历了一个“北冰南展”的过程,逐步有了起色。比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探索了冰壶项目,虽然这次没能参赛,但示范效应不可小觑。从“3亿人上冰雪”的大格局看,有条件的高校因地制宜开展一项或几项冰雪运动已是大势所趋,而从北京、上海等地涌现的冰球热、滑雪热,可见参与冰雪运动的人群构成正在发生变化,这股民间需求会产生连锁反应,倒逼冰雪运动未来与学校进一步有机融合,从而带动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李长云:这次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的119名运动员来自17所高校,比上届世界大冬会的8所翻了一番还多。其中,有12所是非体育类综合性院校,像参加高山滑雪、单板滑雪的运动员没经过任何专业训练,属于纯业余选手,真实展现了普通大学生的冰雪技能。应该说,淡化竞技成绩、淡化专业体育色彩在这一届世界大冬会上体现得更加明显。从世界大冬会的比赛看,这些运动员在竞技方面可能有些欠缺,但领悟能力和社交能力好于专业队出身的运动员,很多人能与国外选手用英语流利交流。

  校园土壤如何培育

  季芳:世界大冬会无疑会让冰雪运动在校园升温,不过发展校园冰雪运动,仅仅依靠两年一届的赛事远远不够。要夯实校园的沃土,让冰雪运动的种子在其中生根发芽,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郑轶:在世界大冬会采访了不少教练和运动员,形成共识的是冰雪运动需求在增多,但场地和师资两大难关极大制约了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步伐。场地设施的破冰,既要依赖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也需要吸收社会力量的支持,比如高校与企业合作建队,比如利用公共冰雪场地。而随着科技力量的发展,建一座室内冰场投入可能不比建一座游泳馆更多。室内篮球场和冰场转换的技术也日趋成熟,未来都可能在高校推广。

  相比之下,师资问题更要花力气和时间解决。我国冰雪运动的教练资源集中在地方专业队,校园需要大批量不同水平的冰雪运动教练和教师,这个缺口非常大。世界大冬会上有一些速度滑冰、冰壶教练是从普通体育教师转行的,但这部分所占比例很小;一些基层的业余教练很难向上流动,转业运动员进不去教育系统,这需要体育、教育两个部门打破壁垒,从体制方面进行突破。

  李长云:必须承认,冬季项目在校园里的普及性,还没法跟夏季项目相比。得让更多人先有机会接触冰雪运动,再谈如何参与和爱好。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冰雪运动,全国各地建了一些室内冰场、商业滑雪场,高校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主动营造校园的冰雪运动氛围。比如,建立冰雪社团、在雪季组织一些户外活动等,扩大师生参与冰雪运动范围和基数。

  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不具备冰雪教育传统。让冰雪运动的种子扎根校园,应当发挥其体育、教育、社交等多种功能,让其成为冬季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深入人心。世界大冬会期间,大体协邀请了全国10多所大学的校长前往阿拉木图观摩学习,就是期望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冰雪运动的魅力,并带动冰雪运动在校园的开展。

  竞技水平怎样提升

  季芳:本届世界大冬会中国代表团以4金4银2铜位列奖牌榜第六,基本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但在冰球、越野滑雪、跳台滑雪等项目上,中国队选手与欧美高水平选手差距明显。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路上,“夏强冬弱”“冰强雪弱”的短板需要补齐。中国冰雪学生军在竞技层面如何跟上世界的脚步?

  郑轶:出于备战亚冬会的需要,此次参加世界大冬会的学生运动员基本是二线队员,以及一些没有专业基础的选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首次参加国际大赛。冬季项目培养周期长,对场地器材以及科研要求高,国内高校建有高水平冰雪运动队的凤毛麟角,完全依靠学校力量提高竞技水平不现实。现代竞技体育发展方向一定是专业化的,即便大学办队也并不妨碍体育系统现有训练基地发挥作用,有些项目的基地完全可以放在大学,进行资源的整合。

  除了传统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条成才路径也在萌芽,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很多家长主动送孩子打冰球、练花滑、玩滑雪。像一些冬季弱势项目或挑战性项目,一旦达到一定水平,完全可以像台球的丁俊晖、马术的华天一样,代表国家参赛。民间力量反哺竞技体育,不同的向上流动渠道,类似于很多国外优秀运动员的成长轨迹。

  李长云:欧美有开展冰雪运动的传统,竞技水平也领先我国,要追赶就要更多“走出去”。本届世界大冬会期间,大体协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波兰、法国等一些冰雪运动开展好的国家的高校进行了广泛交流与接触,并初步达成了一定的交流、培训合作意向。选派师资出国培训,利用国外软硬件优势为中国学生队伍提供训练条件,有助于把握世界冰雪运动的发展趋势。这种高校间的跨国教学比赛,优势项目的互补,将缩短运动员的培养周期。

  人才匮乏是制约大多数冰雪运动竞技提升的症结所在,瞄准2022年冬奥会,我们的策略应该是“深挖洞,广积粮”,夯实金字塔底座。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