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王悦阳)每天下午,在聊城市第一实验学校击剑训练馆内,剑与剑的碰撞声清脆悦耳。赵文迪半蹲身子,纠正其弓步动作:“重心再沉一点,出手要跟着步伐走,别慌。”护具遮住了她大半张脸,却掩不住声音里的耐心——这位前中国国家女子佩剑队队员、曾助山东队斩获全国赛团体冠军的运动员,自2023年退役后,已在基层业余击剑教学的赛道上“二次出征”近两年。
如今,在2025年“爱击剑”定州公开赛的比赛场上,我们遇到了带着队伍来参赛的赵文迪。
赵文迪带队参加2025年“爱击剑”定州公开赛
退役选择:从“追冠军”到“育新人”
2023年退役后,赵文迪没有留在熟悉的专业队,也没有去北上广深等击剑项目发展比较好的城市,而是主动来到击剑运动近乎空白的聊城市,任职于聊城市体校。她坦言,山东击剑需要后备力量,而聊城恰好有发展击剑的需求,“既能为省队输送人才,又能让更多孩子接触这项运动,这比单纯追求成绩更有意义。”
初到聊城,赵文迪面对的是“从零开始”的挑战:没有成型的队伍,甚至多数家长对击剑一无所知。“有人问‘练这个能当饭吃吗?’,也有人说‘随便玩玩就行,别耽误学习’。”她回忆,最棘手的是家长的不理解——不少孩子刚接触训练就因为觉得累打退堂鼓,家长也随之动摇了。
为了打破僵局,赵文迪带着仅有的几名小队员,走进当地中、小学开展“击剑体验课”,让学生和家长直观感受这项运动的魅力,“先让孩子产生兴趣,再用坚持打动家长。”随着试训人数逐渐增加,聊城市第一实验学校以 “体教结合” 模式为队伍提供支持——队员挂校学籍,上午正常上文化课,下午和晚上集中训练,食宿统一管理,完全参照专业队的作息。“这样既能保证学习,又不耽误训练,家长也放心。”赵文迪说,就这样,聊城第一支青少年击剑队慢慢成长了起来。
教学转型:从“拼强度”到“磨基础”
“专业队练战术、拼极限,业余孩子得先把基本功扎牢,一点都急不得。”谈及教学理念的转变,赵文迪笑着举例,自己当运动员时,曾为了巩固弓步动作,机械重复过上千次练习,但如今面对青少年队员,她会把训练拆解成“游戏”,让枯燥的基础训练变得有趣。
她坦言,现在的小队员和自己当年在专业队训练时差异明显:“现在的小孩都比较‘聪明’,会偷懒,累了就知道给自己放假。我们那时候累了只能咬牙扛,继续坚持。”针对这种情况,她更注重通过科学训练的方法去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训练中避免机械重复,“不像以前练击剑,可能会机械地练100个、1000个弓步,现在的训练要结合孩子的特点来调整。”
两年间,赵文迪带队参加了多场中国击剑协会认证赛事,从最初的“重在参与”到后来屡屡站上领奖台,在C级赛中,她的队员先后拿下U10、U12、U14、U16组别的个人冠军,说起队员的成长,赵文迪眼里满是欣慰,“成绩是其次,能让他们学会面对挫折、坚持到底,才是击剑带给的最好礼物。”
(受访者供图)
长远守望:为孩子铺就“双向路”
在赵文迪看来,培养孩子不能只盯着“专业路”,“一开始很多家长的规划是让孩子用击剑当跳板考个好大学,但随着训练的深入,有些练得好的孩子逐渐有了更高的追求,想往专业赛场走。” 她表示,会根据孩子的意愿和天赋差异化培养,“冠军只有一个,不是所有人都能走专业这条路,但击剑能给孩子多一种选择,让他们变得更优秀,这就够了。”
作为“爱击剑”的长期关注者,在“爱击剑”创办十周年之际,赵文迪也有自己的期待:“‘爱击剑’有很多击剑领域的第一手信息,希望能多宣传像潘其妙这样的成功案例,让更多家长和孩子知道,击剑不只是‘小众运动’,也能走出精彩的人生路。” 偶尔,当队员遇到瓶颈时,她也会分享自己当年的经历,比如如何克服伤病、如何在落后时调整心态,“不说太多,怕他们觉得我‘吹牛’,但关键时刻提一句,希望能帮他们挺过去。”
傍晚,训练馆的灯光渐次亮起,赵文迪还在陪着几名队员复盘当天的技术动作。从国家队的训练场到基层训练馆的剑道旁,她的身份变了,但对击剑的热爱从未改变。“看着这些孩子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赵文迪说,她愿在这片基层赛场继续坚守,“能为中国击剑的未来多培养一个好苗子,我的‘二次出征’就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