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11月20日电(记者董意行、孟佳)巴黎奥运会止步女子佩剑32强一年多后,江苏击剑选手杨恒郁站在了全运会最高领奖台上。
11月16日,分获冠、亚、季军的江苏队选手杨恒郁(右三)、傅颖(左二)、钱佳睿(右一)在颁奖仪式上与教练合影。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年近三十拿到的这枚全运会金牌,不仅是杨恒郁日复一日刻苦训练的见证,更是她近二十年职业生涯里,不断与自我怀疑和焦虑正面交锋后的“破茧”。
在十五运会女子佩剑个人赛决赛中战胜队友傅颖夺冠后,杨恒郁坦言:“赛前没有预想到这个结果。和前两次全运会相比,这次心态放得更平。这赛季比赛打得都不是很好,所以这次就想着能多打一届,就很开心、很满足。”
11月16日,江苏队选手杨恒郁(左)和队友傅颖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这份平静来之不易。对杨恒郁而言,每次比赛都是一场复杂的战役。她的职业生涯,不仅要应对长期训练、比赛带来的身体损耗,更需时刻面对内心的惊涛骇浪和复杂情绪。
东京奥运会上,首次参加奥运会的杨恒郁爆冷击败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乌克兰名将哈尔兰,这给她带来巨大的信心。但随后的第十四届全运会成绩不理想,又让她的信心瞬间被浇灭。
2021年7月26日,中国选手杨恒郁(左)与乌克兰选手哈尔兰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这些年的经历都差不多,一直在起起落落。”杨恒郁说,“有段时间特别怕输,整个人紧张到训练内容完全打不出来,感觉身体像被禁锢住,对手很轻易就能取胜。”
2024年也是如此。自称“需要大量训练才能出状态”的她,赛季初进行休整,随后几站比赛成绩都不理想。成绩与状态的反复让杨恒郁的脑海中不断上演着自我剖析与批判。
“我每天都会反复想: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比赛又没打好?为什么这次比赛打好了?有点内耗。”
而常年训练在身体上刻下的印记,比如膝盖软骨磨损、腰伤反复发作、手腕疼痛等等,更加剧了她的“内耗”。“都是长期劳损,也没办法根治。只要还在练,就会一直跟着我。”她说,“刚开始热身时影响最明显,必须经历从疼痛到活动开,再到痛感减轻的过程。”
杨恒郁的解压方式多种多样:既会在摇滚乐和现场演出中放空自己,也会从网上的“鸡汤”中获取短暂的慰藉。而真正的转折来自阅读,尤其是史铁生的作品。
“他遭遇这么多磨难,还能写出这么好的文字。我想,输一场比赛和他经历的苦难有什么可比性?”这份感悟催生了杨恒郁的自我接纳。“我告诉自己别怕输。既然注定要输,不如勇敢一点打出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么想之后,反而好多了。”
在巴黎奥运会女子佩剑个人赛中,作为中国队独苗的她在十六分之一决赛中以9:15落败。尽管又花了三个月才走出失利阴影,杨恒郁却真正迎来了心态上的转变,开始把关注点从结果转向过程。“懂得了大赛最重要的是心态,不能太注重结果。把过程做好,无论最后怎样都不会遗憾。”她说。
2024年7月29日,中国选手杨恒郁(右)在巴黎奥运会女子个人佩剑32强比赛间隙与教练交流。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回首来时路,杨恒郁早已不会遗憾。“击剑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如果按部就班上学,不会有现在这么多看世界的机会。”杨恒郁说,她的击剑之路始于一次偶然。10岁时,她因身高突出被市体校田径教练相中试训百米,随后在逛街时被服装店老板建议尝试击剑。“当时我都不知道击剑是什么。”杨恒郁回忆说。
一开始练的是重剑,虽说“老被刺,吓得要死”,杨恒郁还是进了省体校。那之后改练佩剑,小姑娘逐渐找到感觉,2014年在亚青赛夺冠成为她内心的转折点:“原来自己也可以,就想继续尝试下去。”
近二十年运动生涯,击剑对杨恒郁而言早已超越职业范畴。当被问及是否仍怀热爱,她的回答很真诚:“有热爱,也有责任。老输的话会磨灭内心的冲动,但责任让我想要展现最好的自己。”
正如全运会夺冠前两个月,杨恒郁在社交平台写下的文字:“或许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残酷,但希望我永远有敢于开启下一次挑战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