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眼中高洪波:没架子接地气 曾为国足流泪

2016-09-27 08:32:56|来源:北京日报|编辑:张津铭

  图片默认标题

  高洪波

  邻居眼中高洪波:没架子接地气 曾为国足流泪

  ▼1995年5月21日,先农坛体育场,甲A联赛北京队主场迎战四川全兴队,北京队充分发挥主场优势,凭借高洪波、曹限东的进球,以2:0取得最终的胜利。 翟伟/北晚新视觉

  邻居眼中高洪波:没架子接地气 曾为国足流泪

  2009年6月1日,秦皇岛,高洪波履新后的第二场热身赛。中国队以1比0击败了伊朗队,虽然只是热身赛,但它却打破了中国队15年没能在90分钟内战胜过伊朗队的纪录。

  邻居眼中高洪波:没架子接地气 曾为国足流泪

  2003年1月,昆明的红塔基地,中国国家队主教练阿里·汉(右)和中方教练高洪波。

  王满仓

  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12强赛激战正酣。尽管高洪波率领的中国男足惜败韩国队、战平伊朗队,目前暂积一分,但广大球迷、网友对国足的积极主动给予了肯定。媒体点评国足12强赛首战:输得爷们儿,丢分不丢信心。诸多球迷与网友对主帅高洪波的点赞颇多——

  一个实实在在的足球人。

  人品绝对没的说……就算国足不出线也请大家不要骂他。

  一位从甲A元年就开始关注足球、关注北京国安的京城媒体人说:“对于我来说,高洪波绝对是童年时代的偶像级球星,禁区内的杀手!他的很多经典时刻,至今历历在目。”

  正找回自信的国足厉兵秣马,准备迎接10月6日对叙利亚、10月11日对乌兹别克斯坦的两场硬仗。

  媒体关于高洪波及其足球生涯的报道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但我写的这些,绝对独家——他家与我爱人的娘家是好邻居,常来常往,故知晓不少关于他的别样故事。

  1.球迷父子

  童年,人生中最美好时光,简单而透明。但是,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高洪波,童年正处文革混乱、生产停滞的艰辛时期,大人们忙于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大部分孩子在放任自流的状态下长大成人。

  彼时京城的大小足球场很多,他家所在的丰台桥梁厂就有一个简陋的足球场,没有铺草、土地光秃,四周堆放着厂子物资,但常有业余比赛。父亲高柱是个体育迷,从小带他看球、踢球。

  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北京工人家庭:父亲是桥梁厂的普通工人,母亲是丰台大街丰春楼饭馆的服务员,家庭负担沉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5岁那年的一天,洪波两只小脚穿着妈妈亲手做的方口布鞋,小手使劲拽着妈妈的胳膊,站在商店的水果柜前,两只脚像被什么粘住了,目不转睛地望着那红得诱人、香得馋人的大苹果。妈妈多想买两个呀,可是不能。爸爸妈妈俩人的微薄工资除了要养活五口之家外,还要给农村老家的亲人每月寄去几十元。

  妈妈忍住心酸,狠狠心拉着洪波的小手走了。他没哭更没闹,默默跟在妈妈身后。发工资了,妈妈买了几个又小又青的苹果塞给洪波,他则递给哥哥洪涛两个。母亲掉过头直抹眼泪。多年后,回忆那段艰难的日子,这对父母感慨儿子从小就懂事。

  6岁时,高洪波跟着爸爸迷上了足球。只要厂里的足球场上有比赛,场边总有父子俩的身影——爸爸站着看球,洪波则安安静静地坐着看。踢到精彩处,别的孩子跳脚呼喊,他却一旁沉默不语。这时细心的爸爸会走过来告诉他,这一脚球为什么能破门?那一脚为何会失败?

  小学二年级,洪波成了校足球队的一员。

  那些岁月里,爸爸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给了他和足球。看,爷儿仨活跃在厂足球场上——哥哥当后卫、爸爸守大门,小小年纪的洪波一人进攻。没想到他两只灵巧的小脚驱动着小皮球,竟会那样自如,哥哥的防线频频被攻破,爸爸的球门屡屡被破网……他完全没觉出是父兄在哄着自己玩,也是在陪着练。汗水不断流淌,文静的脸上露出笑容,这样专注和一丝不苟,小小的人儿和那小小的足球融为了一体。

  天擦黑了,爸爸和哥哥要“鸣金收兵”,可洪波擦擦满脸的汗,偏要再好好地射它几个才甘心。夜幕下,两只白球鞋变成了两个小白点在移动。“咚”的一声,皮球带着一个小白点飞了出去。赤着一只小脚赶紧去追鞋。那年代,哪儿有满眼绿茵的体育场?这工厂的足球场,也比不得学校的操场。这不,鞋挂在球门后的一堆废铁上,破了。洪波生气、难过,泪花在眼眶里打转:讨厌的废铁!为什么球门后头有废铁呀?

  夜深了,妈妈看着郁闷的洪波睡熟了,拆开工厂发的白色帆布劳保手套,一针一线给儿子补好鞋;又把鞋刷干净,抹上大白粉。细心灵巧的妈妈,还把家里的旧劳动布工作服拆了,做成袋子和背心,装上沙子。这私家沙袋和沙背心便是洪波最初的“专业”训练装备。

  洪波9岁时已经是桥梁厂小学足球队的主力,并很快成为北京少年足球队最佳阵容中的中锋。厂小学体育老师张继鹏和黑振强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发现高洪波尽管体质稍差,但是个踢球的好苗子。

  而后来的绿茵征战中,“最佳射手”、“最佳前锋”等荣誉及“门前杀手”、“进球机器”等各种称号纷至沓来。他的启蒙老师黑振强颇有感触:“小学时的他,球场上踢球从不瞎踢乱跑,爱动脑子找球的落点和时间差,只要对方门前一有空当儿,十有八九得让高洪波捅进去。”

  2.少年老成的“小明”

  1980年初,岳父家添了一台小黑白电视,赶上中央电视台播放我国第一部引进的美国科幻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作为新姑爷的我和媳妇常回她丰台桥梁厂的娘家看新鲜。

  那年月,电视是个稀罕物,许多街坊的大人小孩来家观看。我发现,无论播放前几个大人的高声议论,还是播到惊险处孩子们的一片尖叫,竟都没能影响坐在小马扎上的高洪波。这个14岁的瘦瘦少年,总是静静地听、默默地看,活脱一个小大人儿。

  “小明,你看这部美国电视剧好吗?”叫着高洪波的小名,我问他。“这部剧挺新鲜,我要好好看看。”他微笑着回答。“那《敌营十八年》呢?”“挺惊险的,先辈们打江山真不容易!”他又稳稳地回答。

  “呀,这孩子真沉稳哪!”我很惊讶。“可不是,”岳母接过话:“这孩子稳稳当当,又有礼貌,我可喜欢他啦。”那时节,仅看到他对外来新事物的浓厚兴趣和沉稳,谁也想不到他日后会成为中国著名的球星。

  暑假的一天,我清晨6点出门办事,正碰见住在五楼的洪波也下楼。

  “二哥,您早!”洪波先打招呼。

  “这么早去哪儿呀?”我很纳闷。

  “到体育馆去练球。我要去赶公共,先走了。”少年球员加快脚步走了。

  晚上7点半,我和爱人从岳父家吃完晚饭出来准备回自己的家,又看见了匆匆忙忙回家的高洪波。他从身边走过,带着浓重的汗味,后背上满是白花花的汗碱……后来知道,这小小的足球少年为了训练,一天要来回3个钟头换6次公共汽车。但他一天也没中断过。

  3.干家务的孝顺儿子

  严父高柱,自高洪波入选北京少年队直至加盟中青队参加国际比赛前的十年间,只要有孩子的国内比赛,不管路途多远、时间多长,都要亲临赛场观战。这位老球迷,凡是儿子参加的比赛都要记录在册,那种黄色牛皮纸面、比手巴掌略大的笔记本,洪波爸爸前前后后共记录了十多本:儿子赛场上的进步、配合、失误、临门一脚……而后,细细致致讲给洪波,为他指点和参谋。这当中,老父亲跑了多少路、花了多少钱、操了多少心无法计算。

  慈母郝秀英,在孩子练球期间,多少个夜晚为“游子”缝沙袋、沙背心,补球鞋、球衣。1979年至1989年,10年中的8个春节,在阖家围坐的饭桌上,她总放一把椅子,搁上儿子的球衣、球裤,为爱子在桌上放好碗筷,全家举杯为东征西战的洪波祝福。荧屏前,无论哪一次看儿子的比赛她都坐立不安:想孩子,多看一会儿;怕儿子受伤,又急忙走开……惹得洪波父亲不时拿白眼瞪她。

  1990年2月,因年龄问题他从效力三载的国家二队回到家乡北京队。

  一次我去他家串门,和我寒暄后他脱下球衣走进厨房,系上围裙洗菜择菜切菜掂炒勺。我挺惊讶:“呦,这大球星还回家干家务?”洪波的爸爸高柱高声说:“什么大球星?就是我儿子,回家干点儿活还不是应该的!”妈妈郝秀英说:“你看我们家小明是不是特懂事,回家就帮我干活儿。”笑容里充满自豪。

  一会儿工夫,他拿手的红烧茄子、尖椒土豆丝好几个家常菜,冒着热气、香气端上桌来。好温馨的一家。

  吃完饭又去刷碗,之后又抄起湿墩布,忙得不亦乐乎。一旁的哥哥洪涛和妹妹小芳插不上手,只能用赞佩的目光瞧着他。我挺感慨:“‘百善孝为先’,洪波真是孝顺呐。”“可不是,要不然这全是我的活儿。”洪波妈妈赞不绝口:洪波不吸烟不喝酒,是个挺纯、特老实的男人。他去女朋友家吃饭,虽然用汽水和未来的岳父碰白酒,但他老丈杆子还是喜欢得不得了。洪波搞对象也特别专注,就是和程卫一个人,不像有的明星身边女朋友不断……

  “妈,”高洪波出面“干预”了:“我就是踢好球,别的什么都不想。”

  4.从球星到教练

  “低调”、“话不多”,是高洪波给许多人的印象。

  1989年秋季的一天,应《中国体育报》之邀,我撰写了一篇《鞋、鞋……金鞋》的稿子让洪波过目,他的毫不留情让我目瞪口呆:“您把我写过了,这不好!没有双亲的哺育,没有老师的启蒙,没有教练的训导,没有队友的配合,我没有今天。”一连五个“没有”让我这个兄长顿时汗颜。我把稿子改了,那五个“没有”随文章登在了报纸上。

  有了名气的洪波依旧保持工人之子的朴实,对邻居老太太、对街坊小娃娃,依旧礼貌、谦逊。

  “高洪波球踢得好,做人也好!”《中国足球报》的老编辑孟广顺感触颇深:“采访他特舒服,不光把球说得头头是道,而且他对记者谦虚、客气。”

  原《北京市场报》记者昆宝军说:“他不论是对大报记者还是对小报记者,甭管资深的还是年轻的一律称老师。不像好些大牌叫张记、李记的。”

  那年国庆节前夕,得知中国奥林匹克队打完对巴西桑托斯队的一仗洪波终于回家了,我去串门。喝着洪波端过来的花茶,望着酒柜玻璃拉门里那只晶莹剔透的“金鞋”,本想祝贺几句,却被家中弥漫的沉闷空气止住了。洪波低着头,摸着被父亲和哥哥替他捧回家中的“敢斗奖”,嗫嚅着向慈爱而严厉的父亲自责:“这场……我踢得不好,没掌握好射门的角度。上半场……那个头球是应该进的。大家都踢得不错,怨我不好。”又说:“比起巴西队来,我们差得远。但是不能永远差得远。”洪波转过身,悄悄把那“金鞋”藏到柜门里,又和家人打开电视机,回看那天比赛的实况录像,听父亲对他在场上一传一带、一跑一射的指指点点,听哥哥讲人家巴西队的整体配合、脚下功夫……

  1990年7月,我受《北京晚报》的委托去采访全国足球锦标赛北京队对八一队的半决赛,北京队以3:1获胜。在球迷们如潮般的欢呼祝贺声中,我专门采访了高洪波。没想到,一向友好微笑的他忽然严肃起来:“您别光采访我一个人吧。这次赢球是我们全队努力的结果,您看,李辉、我、曹限东各进一个球,才有了这次胜利呀!”我连连称是,随即进行了集体采访。

  然而,命运似乎在跟他开玩笑——群情激昂的亚运足球赛中,高洪波成了局外人。尽管当时的诸多媒体和广大球迷呼吁他进入国家队。1990年的国庆之夜,在进入亚运四强的中泰之战中,中国队以0:1败北。坐在北京工人体育场观众席上的高洪波只身走出场外,仰望星空,泪流满面:“中国队又输了。但中国足球不会沉沦!我要努力踢球,尽我自己的一份责任!”

  那些日子,每每回到家中,父亲给他鼓励打气、母亲天天煎炒烹炸;当时还是女友的程卫时时陪伴他,散步、摄影,给他一片柔情,伴他走向辉煌。

  2000年,高洪波首次成为中国国少队主教练,之后历任上海中远队助理教练、厦门蓝狮队主教练、国足主帅、上海东亚队主教练、江苏舜天队主教练,直至再次成为国足高指导,他的执教成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在国内教练中,高洪波的勤学好问很出名,他曾自费出国学习先进理念,到英国的南安普敦、阿森纳、水晶宫,又到德国的法兰克福、曼海姆、勒沃库森、拜仁;还有荷兰甲级联赛……

  他还是国内较早一批使用电脑进行足球技术定量分析的人。早在广州松日队踢球和当教练时,高洪波就开始用电脑,记录、统计、总结各种训练数据,他花费数千元购买了一套国外的软件,这在当时的中国足球圈也是极为罕见的。几乎走到哪里,他都会带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那里面存的都是球员的基本数据和球队的技术信息。

  今年春节前夕,中国足协在京宣布高洪波将成为中国男足主帅,带队征战3月进行剩余的2场世界杯预选赛。自1992年至2016年, 11任的国足主教练中有7位是洋教练,“国产”主教练太少。不少球迷们早就期盼本土教练大展身手。

  危难之际再次挂帅国足,高洪波表态铿锵有力:“中国足球现阶段没有救世主,唯有集中所有智慧和资源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而为了那可能的出线希望,我会竭尽全力。”

  高洪波的排兵布阵和选人独具特色:一是高度重视速度快、场上有灵动感的球员;二是高度重视从中超联赛中选拔状态尚佳的球员;三是重用新人。一位足协官员说:“高指导作为本土教练,确实和洋帅不同。他更善于与队员加强沟通,在选人方面既看重技术能力,也注重球员的品格与精神。他坚信一支球队只有同心同德,才能把比赛踢好。现在这支国足的将帅之间、场内场外精诚协作,互信互敬,这是中国队能够把握命运的关键所在。”

  国足最终艰难地站在了12强赛的赛场上,创造了惊喜——历经15年,3届世界杯了,中国足球上一次参加世界杯最终预选赛还是2002年世界杯的10强赛。

  如今,高洪波既处于绿茵辉煌期,亦在风口浪尖上。至2017年9月5日的一年里,8场出线争夺战考验着这位天命之年的主帅的统领能力、排兵布阵、随机应变……

  这个没有背景的普通铁路工人之子,从小痴迷足球,历经了辉煌,也遭遇过坎坷。在我的眼中,他永远是我身边那个沉稳、聪慧、懂事、执着向上的邻家男孩。

  我想,高洪波的足球之路是否能给当今的足球健儿与绿茵学子一些提示:只要真心热爱、执着追求、不懈努力、科学训练、谦虚好学,成为高洪波、超越高洪波,并非难事。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