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体育>>体育>>正文

中国击剑"开荒者"文国刚: 择一事 终一生

2016-12-15 09:40:27|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编辑:张津铭

  一个人60岁之后应该做什么?我看到的大多数在这个年纪的老人要么是在逗鸟养花,要么就是带着孩子享天伦之乐,再者跳跳广场舞。但61岁退休后,却偏要远走他乡去举目无亲的美国“创业”的,至今为止,也就只有文国刚一个人吧!

  我无法形容这是什么样的性格,能说是“执剑走天涯”么!

文老向记者讲述自己的击剑故事

  【1】花甲剑客的美国创业路

  文国刚,中国第一代剑客。如今很少有人提到这个名字。但说起奥运会冠军栾菊杰、奥运会亚军王会凤、王海滨、董兆致,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你一定很熟悉。而他们曾是文老的学生。

  花甲之年选择和妻子一起远渡重洋,刚到美国的时候,在朋友的帮助下文国刚去了哈佛大学做教练。语言成了最大的障碍,“虽然能看懂一些英语,但是说不出来,幸好击剑的一些专业术语大家比较明白,然后就是脚踏实地的训练。”在回忆美国的那段经历时,文老没有丝毫的抱怨。

  在文国刚担任教练之前,哈佛从未在全美大学生比赛中拿过冠军。那时美国大学生联赛要比如今的中国大学生击剑比赛竞争还要激烈,文老对此非常感慨:美国70%的学校都会有击剑队,特别是常青藤大学,每年大学生比赛人数能达到5000多人,竞争非常激烈!

  现在,如果你去了哈佛大学体育馆,一定能够看到文老的照片,这是哈佛的百年传统,拿过冠军的远动员和他们教练员的照片都会挂在哈佛体育馆的墙上,而你看到的文老的照片也一定不止一张。

  他是美国最优秀的击剑教练之一,白手起家,转战几个州开办击剑俱乐部,在波士顿亚洲文化中心开设青少年击剑学习班,他教的一个学生入选了美国队,在北京奥运会上拿了女子花剑团体亚军。

  这都是一个击剑人花甲之年的所作所为,在美国的日子,就像是他的第二个青春,为击剑事业这个老人就像是开了挂,满腔热血似乎永远也燃不完!

  早年文老训练照

  【2】60年前的中国击剑时代 总有些不能忘却

  如今已经76岁高龄的文老很多事情或是细节甚至年份已经记得不是太清楚了,但总有不能忘却的。

  没有防护服训练场的艰苦岁月

  他16岁开始接触击剑;18岁被选中进入湖北击剑队,19岁参加首届全运会就获得了银牌;文老说当时他并不是队里天赋最好的,只是身体素质好,接受能力比较强,而为了能够赶上这些“天赋型”选手,他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的加紧训练。也正是因为刻苦训练,相比之下他的基础打得更牢一些。

  文国刚先后师从王守纲和沈守和两位教练,其中沈守和是留苏归国,有非常强的战斗意识和拼搏精神,他的苏联训练模式对文老的影响也很深远。练习3个月后,文国刚就进入全国男子花剑前6名,六个月后,文国刚拿了全国体院的击剑冠军,首届全运会拿银牌,这让文国刚非常兴奋,从那时更加确定要走击剑这条路。

  上世纪50年代末,是文老击剑生涯开始的年代,或许就是那个特殊的时代造就了他勇敢而洒脱的个性。文老还记得那个时候训练条件十分艰苦:“场地就是一块土地,就在一个搭的简易棚里,击剑服也是简单的,没有防护的衣服,当时训练完身上都会青一条紫一条的。”

  第二届全运会文国刚夺得男子轻剑(花剑)金牌

  就算当“临时工”也不放弃

  1959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湖北击剑队解散,而那时正赶上中国第一支击剑队在南京成立,为了他心爱的击剑,文老跑到南京。1965年文国刚代表江苏队获得第二届全运会男子花剑金牌。由于家庭成分问题,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到南京市仪表机械厂当了一名钳工。在工厂时,文老曾被借调回江苏队,参加了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获得男花银牌。

  那个时代带给文国刚太多的不幸,面对所在的击剑队一次又一次的解散危机,本应该是他击剑生涯最红火的时候,因为家庭成分原因,他成了没有户口的“临时工”,为了能够坚持击剑项目,他走的每一步都磕磕绊绊。

  “即便带栾菊杰训练时,都属于借调,当时借调到国家集训队,自己带的队员出国比赛而我就要回到工厂,周而复始,很多同事劝我别去当‘临时工’了,丢人呢!”

  栾菊杰出国比赛,而身为教练却不能跟随,这是怎样的一种尴尬,我无法想象文老当时是如何支撑下来的。他说,因为心中有一个信念:为了能够赶超世界水平。为了这个信念,“临时工”一直支撑做到了70年代末才算结束。自此文国刚进入国家队担任了女子花剑队的主教练,带队出国参加了亚运会,他的事业也进入了最辉煌的时期。

  文国刚指导栾菊杰训练

  【3】出征前的任务就是要她拿下金牌!

  37岁的文老成为了17岁栾菊杰的教练,对她第一评价就是:肯练,能吃得了苦。

  “在击剑领域,我们那时还处于弱势地位,但一味防守是无法夺得金牌的,因此只有多寻求变化,加强以攻为主的能力。当年没有现在的先进技术设备,对对手的评估只有通过肉眼观察、用笔记录对手场上的技战术数据和擅长技术动作的使用频率,然后进行分拆,难度是非常大的。”

  84年洛杉矶奥运会栾菊杰摘金,但文老心中仍存愤懑“当时的击剑裁判对于西方选手有明显的偏袒,经常会出现误判,当时也没有录像这些高科技设备,栾菊杰只能一剑一剑的去拼,每一场比赛都需要绝对的优势才能获得胜利。”

  虽说这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但当时出征前的任务就是栾菊杰拿下女子花剑的金牌,在此之前栾菊杰已经拿过很多世界大赛的冠军,重任在身的文老感慨:“在半决赛一剑优势赢下比赛的时候,兴奋得不行了。”

  有人曾评价文老,“是在戴着枷锁跳舞”,在那个处在温饱的年代中,他算得上是中国击剑的“开荒者”,为中国击剑历史写下了曲折却动人的一笔,也为后辈的中国剑客打开了胜利的局面。更让人敬佩的是,文老在名誉等身本可颐养天年的时候,漂洋过海在自己的人生中再一次浓墨重彩。“不肯安分守己”,不断创造奇迹,这大概就是每一位击剑人、每一个体育人的精神所在。

  当下中国在击剑这个项目上,年轻的力量正在升腾,前景和市场同样不可估量,战绩会不断刷新,江山也一定人才济济,有很多名誉可以忘记,但有些历史总需要不断被人提起。

  记者:美国学生为什么会如此重视击剑运动?听说哈佛大学生为练击剑坚持每天只睡3、4个小时?

  文老:美国的击剑普及率非常高,击剑是他们升学中的一个重要砝码,举个简单的例子,相同成绩的学生,如果你有击剑特长是非常有竞争优势的。可能在国内很多人会把击剑当做升学的一个跳板,但美国却不然。美国大学的课程比较多,他们还要拿出时间练击剑,有时候每天只能睡3、4个小时。我曾经问过哈弗大学击剑队的队员,“你已经跨进大学的校园了,为什么还要坚持学习击剑?”原来美国的企业招聘员工非常看重你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特长,很多美国的企业家都在体育方面有所建树,企业文化也非常注重拼搏精神、战斗精神。很多美国企业家认为,一个能在体育领域取得成绩的学生,无论他的身体素质还是心理素质都是过硬的,所以在美国,体育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

  记者:中国这几年击剑项目也开始流行,您是怎么看的呢?有什么好的建议?

  文老:现在中国的击剑俱乐部像雨后春笋一样起来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我也非常开心。以前会质疑击剑花费挺高,在中国这项运动能不能搞下去?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证明击剑在中国是可以发展起来的。同时政策方面也应该放开,充分调动教练员和俱乐部的积极性,特别是比赛的公平公正性要把握好。以前虽然处美国,但是我非常关注中国击剑的成绩,中国队打得好,在国外我脸上也有光。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