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冰雪 > 正文
“十四冬”展现我国冬季运动新面貌
2024-02-26 09:06:48来源:中国体育报编辑:王悦阳

  “十四冬”是北京冬奥会后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深远的全国综合性冰雪盛会,是对后冬奥时代我国冬季项目竞技水平和人才储备的一次集中检验。截至2月24日比赛结束,“十四冬”已完成156个小项的比赛,占全部小项的87%。

  谈及“十四冬”竞赛工作,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司长、“十四冬”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张新表示,从“十四冬”成绩表现看,充分展现出后冬奥时代我国冬季运动的新格局、新面貌。总局将以成功举办“十四冬”为契机,加大政策改革力度,提高政策的精准性,抓紧出台服务冬奥备战、带动群众广泛参与冰雪运动、促进冰雪产业提质增效的政策措施,持续巩固拓展冰雪运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十四冬”全部比赛结束后,将全面转入米兰冬奥会备战工作,坚决完成好冬奥会备战参赛任务。

  竞技成绩亮点突出

  “十四冬”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就是由过去以地市为单位组队参赛调整为省区市组队参赛。张新表示,本届冬运会共有35个代表团参赛,接近夏季全运会,无论在驻地、赛场,还是领奖台,“南腔北调”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目前已有26个代表团获得金牌、30个代表团获得奖牌,相比上届冬运会,参赛代表团数量、奖牌覆盖面大幅提升。可以看出,北京冬奥会对我国冰雪运动的引领带动作用已充分展现,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取得扎实成效。

  本届冬运会竞争激烈,创造了一批好成绩。以有成绩纪录的速度滑冰项目为例,公开组12个小项中,男子全部6个小项、女子3个小项的成绩超过上届冬运会,特别是男子10000米打破了全国纪录。

  “十四冬”赛场上,老将新人同场竞技,既有参加过多届冬奥会的老将,宝刀不老,率先垂范;也有中生代运动员成为中坚力量,擎起项目发展大旗;更有一大批“05后”“10后”运动员,在赛场上崭露头角,向众多老将发起冲击,向更高难度动作发起挑战,如获得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男子项目冠军的21岁内蒙古小将班学福、以5.1的高难度动作和125.97分获得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男子项目金牌的20岁运动员陈硕等。

  与此同时,“十四冬”期间,广大运动员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挑战自我、追求卓越,以优异的运动成绩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诠释了中华体育精神的深刻内涵,向全社会传递了正能量。

  改革举措取得预期成效

  经广泛调研、慎重研究,总局对“十四冬”政策措施进行了改革创新,实现了“五个首次”:首次以省区市为单位组团参赛;首次全面对标冬奥会设项;首次组织群众赛事活动;首次将体能作为竞体比赛资格赛的准入标准;首次对部分项目设定进入决赛的最低成绩标准。

  张新表示,经过“十四冬”实践检验,基本实现了政策初衷,达到了预期目的。比如,首次以省区市为单位组团参赛,允许一定条件下联合培养运动员,很多南方地区省份首次参赛就获得了奖牌,充分调动了全国各地发展冰雪运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拓展了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成果;首次全面对标冬奥会设项,增加雪车、雪橇、滑雪登山项目,部分项目设置青年组,既巩固了我国优势项目又促进了一般项目发展,有效提高我国冰雪运动综合实力;首次在冬运会上组织群众赛事活动,近400名冰雪运动爱好者参加速度滑冰、越野滑雪项目比赛,持续点燃人民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激情;首次将体能作为资格赛的准入标准,各地对体能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全国运动队抓体能、补短板的良好氛围;首次在速度滑冰、空中技巧等项目上设定进入决赛的最低成绩标准,有效避免了低水平竞争,提升了训练竞赛的质量和效益。

  谈及外界普遍关心的联合培养政策,张新介绍,长期以来,我国冬季项目主要依靠东北地区,南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基本不开展。这也是长期以来我国冬季项目只能在个别项目上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整合全国资源发展冰雪运动,调动冬季项目运动员输送单位的积极性,我们在“十四冬”上实施了联合培养政策。联合培养政策的实质内容,就是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同时计入输送单位和联合培养单位。

  实施联合培养政策还有两方面考虑:一是冬季项目在场地、器材设备等方面需要较大投入,仅依靠少数省份很难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而南方省份在小、巧、灵项目上有一定优势,在发展夏季项目上也有成熟经验,且夏季、冬季项目在训练上也有相通之处,比如速度滑冰和场地自行车在训练规律、体能要求等方面非常相似。通过联合培养,有利于推动全国范围内发展冬季项目,有效促进我国冬季项目整体水平的提升。二是由于冬运会对各单位参赛运动员人数有规定,一些省份虽然在一些项目上有很多优秀运动员,但可参赛人数有限,造成了人才浪费。比如,黑龙江七台河市是短道速滑之乡,培养了大量短道速滑人才,但这些优秀苗子缺少参赛机会。通过联合培养政策,能够有效激励像七台河体校这样的基层单位开展冬季项目训练。

  张新表示,2018年总局实施冬季项目省区市联合培养运动员政策以来,各单位在人才、场地、科医等方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冬季项目加速发展,竞技实力不断提升,为北京冬奥会取得历史最好参赛成绩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为防范风险,北京冬奥会后,总局及时对该政策进行了规范调整,压缩了冰球、冰壶、接力等多人项目联合培养范围,最大程度减少利益关联,同时加强赛风赛纪监督,化解风险隐患。我们也注意到,由于现阶段我国竞技冰雪发展还不平衡,优秀运动员大多集中于少数几个省份,“十四冬”结束后,总局将对相关政策进行进一步优化完善,通过政策的导向作用,引领各省区市继续重视冬季项目发展,进一步加大自主培养人才力度,推动人才有序流动,实现冬季项目竞技水平不断提高。

  竞赛组织工作达到高水平

  竞赛组织是综合性运动会的核心。总结本次“十四冬”竞赛组织工作,张新表示,总局与内蒙古密切配合,用好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的经验,“十四冬”在场地、器材、计时记分、裁判员选派、赛程编排、气象监测、反兴奋剂、服务保障等各个方面均达到国际水平,竞赛组织各方面工作受到各参赛代表团的充分肯定。

  据介绍,为完成好“十四冬”执裁工作,对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容易出现争议判罚的项目,邀请国际滑联、国际雪联高水平外籍裁判员参与“十四冬”执裁。以短道速滑为例,来自英国、匈牙利、加拿大的3位国际滑联级技术官员分别担任“十四冬”短道速滑比赛的裁判长、录像回放副裁判长和发令员。

  为加强赛风赛纪工作,结合“十四冬”实际,总局印发了加强“十四冬”赛风赛纪工作的专门通知,明确赛风赛纪工作要求和实施细则,压实参赛代表团主体责任,教育国家队运动员发挥正向引领作用;召开重点省区市赛风赛纪工作会议,对赛风赛纪工作进行部署、提醒和要求。成立“十四冬”纪委会,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监督检查组深入赛场、靠前监督,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场次的监督检查。

  “整体看来,‘十四冬’完赛项目的比赛严格执行竞赛规则,相关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受到及时判罚,维护了规则的权威性。‘十四冬’赛风赛纪总体良好,这也反映出各代表团狠抓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和运动队管理的成效。”张新说。

  本报记者 林 剑

标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