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冬奥测试渐入佳境 服务保障有绪进行
2021-10-22 08:39:22来源:中国体育报编辑:王悦阳

  “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的10项国际测试赛、3个冬季项目测试周和2项国内测试活动10月已拉开大幕,“冰丝带”国家速滑馆和首都体育馆已完成了速滑中国公开赛和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的测试。本次测试赛事规模大、入境人员多、赛事要求高、保障任务重,测试赛不仅检验了运动员们的训练水平,更检验了北京冬奥会赛事组织、场馆运行、疫情防控、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志愿服务等方方面面,为“如期、安全、顺利”举办冬奥会打下了扎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揭秘冬奥测试食品保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餐饮看似简单,但是餐饮服务保障工作可谓是一盘大棋,事无巨细。日前,亚洲花样滑冰公开、短道速滑世界杯、冰球国内测试活动相继在首都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中心举行,众多国内外高水平选手在赛场精彩角逐,优质安全的饮食对于体育赛事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近期,记者跟随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的保障人员,一起探究场馆内的一日三餐是如何安全、健康地送达到餐桌上的。

  10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了北京某食品公司,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四级调研员戴惠玲介绍说,本次“相约北京”测试赛和测试活动的餐饮服务保障工作具有供餐规模大、要求高、标准严等特点,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抽调骨干人员,组建保障队伍,分别进驻比赛场馆、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以及运动员、工作人员驻地酒店,全流程保障赛事食品安全。

  据了解,在食品供应前期,要对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的供餐食谱、从业人员健康管理、食品添加剂管理、食品原材料专人管理、食品原材料运输交接、进货查验、食品原材料专库或者专区存放设置、食品加工专区制作、餐饮具清洗消毒、禁止供应食品、食品留样、食品加工专区环境卫生12个关键控制点进行全面检查。此外,海淀区市场监管局的保障人员按照关键环节重点监管的原则,加强对食品初加工环节、烹饪加工环节、消毒环节、送餐环节以及留样环节的监管力度,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保证每一餐的食品安全;不仅如此,还要对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的供餐食谱、从业人员健康管理、食品添加剂管理、食品原材料专人管理、食品原材料运输交接、进货查验、食品原材料专库或者专区存放设置、食品加工专区制作、餐饮具清洗消毒、禁止供应食品、食品留样、食品加工专区环境卫生等12个关键控制点进行全面检查。

  “按照餐饮配送流程,食品出锅到抵达场馆不得超过2小时。”戴惠玲告诉记者。据了解,首都体育馆采取冷链供餐模式,五棵松体育中心采取热链供餐模式,两个场馆的供餐流程也有不同之处。首都体育馆冷链供餐流程为:食材出入仓库—厨房加工制作—餐食冷冻—封装检测—运输配送—场馆卸货交接—备餐间复热及餐厅保障(区分闭环区内、外);五棵松热链供餐流程为食材出入仓库—厨房加工制作—餐食封装检测—运输配送—场馆卸货交接—备餐间检测—餐厅保障(区分闭环区内、外)。

  随后,记者按照流程跟随工作人员又来到了五棵松体育中心。记者看到,车辆到达场馆区域后,保障人员首先要核对确认车牌号、铅封号、司机、押运人身份信息等条件,确认无误后开启铅封,随后对运输车辆温度进行测量,核对接收餐品的名称、批次、数量及出锅时间,符合要求后同意现场餐饮服务单位接餐,并签字确认接收。据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运行团队餐饮副经理单兵介绍,抽检人员还需对重点菜品的中心温度进行测量,检测达到60℃以上方为合格。

  “餐饮保障工作环节多、细节杂,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处处考虑到位,环环反复斟酌。我们本着‘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的原则,加强相关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抽检和监测力度,强化全链条、全流程监管。”戴惠玲说道。

  截止目前,从3月份集中办公开始,按日均单人次计算,首都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中心用餐人数共实现了2万余人次,达到了6万到7万余份的供餐量。主要保障对象为北京冬奥组委规定范围内的各类工作人员,如国内外官员团队、北京冬奥组委驻场馆集中办公人员、裁判、志愿者、外围保障人员等。

  延庆赛区握好交通“方向盘”

  每天早晨5点前,太阳还没升上地平线,延庆赛区雪车雪橇测试活动交通运行保障团队已经就位,准备开始一天的运行工作。

  按照当日班车运行计划的安排,住宿酒店内的交通保障工作人员要提前完成车况安全检查、司机健康状况检查等系列准备工作,调度班车在指定位置、时间运载乘车人员,一路向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进发。

  与此同时,延庆区属地交通保障部门同样进入保障状态,区公路分局、延庆公安分局交通支队人员提前值守在道路沿线,为平安出行护航。

  这样的工作状态贯穿测试活动每一天。从10月5日至11月22日,在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将陆续举办雪车和钢架雪车国际训练周、计时赛,雪橇国际训练周和世界杯总计5项测试活动,有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队,总计约730名运动员、教练员和随队官员参赛。

  赛事标准高、境外人员多、时间跨度长,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条件下,做好赛事交通服务保障工作,任务非常艰巨。为此,交通运行保障团队前期多次开展演练,积累大量经验,确保了开赛以来的交通运行顺畅安全。

  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三号路上,场馆内的循环班车运载着运动员和工作人员不停往返,三号路交通井然有序。司机师傅们起早贪黑,一天的工作从运送最早的乘车人员开始,在运送完最后一批乘车人员后,还要进行车辆加油和清洁消杀,每人每天平均在三号路上往返10余次。“这份工作要求高、标准严,也相对辛苦,但是组委会和公司的领导都很关心我们,合理排出车辆运行的班次,保障足够的休息时间。”外方运动员和随队官员班车司机武艳林说,“虽然干的是一份普通工作,但是能参与到冬奥会服务保障中,我觉得很自豪,我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把这份工作干好。”

  除了保障行车安全,防疫安全也是重中之重。交通运行保障团队坚持疫情防控和交通服务两手抓,把防疫措施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个点位,每一条流线,每一处场地,保障车辆使用安全。

  据统计,从10月4日起,交通运行保障团队平均每天投入赛事运行车辆80余辆,参与交通运行服务的司机和调度人员近百名,运送各利益相关方人员合计2000余人次,实现了高效顺畅,安全运行。

  随着雪车、钢架雪车计时赛的临近,测试活动交通服务保障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为此,交通服务保障相关负责人表示:“后期,我们会根据赛事需要,及时调整运行车辆和人员,保障充足运力,全力为雪车雪橇测试活动做好交通服务。同时,也会紧抓这次实战机会,做好工作总结和问题梳理,进一步完善方案,细化措施,为冬奥会圆满顺利举办做好充分准备。”

  首都体育馆通过全要素测试

  随着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的落幕,“双奥场馆”首都体育馆通过了首次全要素测试,“最美的冰”完成冬奥会赛季首秀。

  为期4天的“相约北京”2021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日前在首都体育馆落下帷幕,这是首都体育馆今年1月投入使用后举办的首个国际赛事,共有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31名运动员报名参赛,这是冬奥会前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在疫情防控常态下的一次全领域、全要素的测试机会。为了保障赛事安全、平稳、高效运行,北京市海淀区建立了完善的指挥调度和运行保障体系。

  据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服务副主任杨晋山介绍,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对标冬奥赛时29个业务领域测试要点,场馆平均每天运行20小时。“同时,对指挥体系、场地设施、场馆运行、服务保障、城市综合保障等诸多方面进行有效检测,采用冬奥会赛时计时计分系统,境外技术人员参与测试赛,国际专家赛事期间现场指导,赛事运行达到了测试目的。”杨晋山说。

  疫情防疫是此次测试赛的重中之重。海淀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宇光表示,按照“一馆一策”“一店一策”的要求,首都体育馆严格落实闭环管理。涉赛相关人员入境后直接进入闭环管理,确保实现分区不重叠、流线不交叉、边界严管控以及人员不跨区。涉赛场所人员流动由专用车辆负责,采取点对点衔接,确保不出闭环。

  此外,场馆要求对闭环内所有人员和闭环外重点服务保障人员进行每日健康监测,做到专人专责;并在驻地酒店、比赛场馆及外围设置核酸采样点,对人、物、环境全面覆盖,每日单采单检,做到“应检尽检”。

  在“相约北京”测试赛期间,首都体育馆承担了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项比赛。花样滑冰结束后,短道速滑世界杯接档上演,两个项目对于冰面、现场环境等比赛要素需求不同,“冰场转换”成为首都体育馆的重要任务,“冰面转换包括温度、软硬度,都将根据项目要求进行调整,还有临时搭建的设施比如发令台、裁判席、防护垫等都要进行转换。”杨晋山说道。此外,北京市海淀区也将在花样滑冰测试赛服务保障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运行指挥体系,与场馆运行团队紧密对接, 深入推进疫情防控、竞赛组织、赛事服务、外围保障等重点任务,高质量做好短道速滑世界杯的筹办工作,为举办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打下坚实基础。

  这里有支高效的志愿者团队

  按照国际惯例,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比赛在同一个场馆进行,且经常是交替进行。在北京冬奥会上,承担这两项赛事的首都体育馆在10月中旬先后迎来了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和短道速滑世界杯。“由于两项赛事有不同的特点,对志愿服务工作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对志愿者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首都体育馆场馆群志愿者经理丁莉婷说。

  据了解,参加此次赛事服务的志愿者有300余名,包括专业志愿者和通用志愿者,来自不同的高校和单位,分布在20多个业务领域,在不同岗位上开展工作,为花滑和短道两个赛事保驾护航。

  在记者所在的媒体工作区,志愿者的工作十分琐碎,不仅要为记者时时提供报道用的各种信息,还要时刻留意记者们的各种需求。由于疫情原因,采访通过远程视频方式,这就需要记者将问题写下来,放入问题栏,再由志愿者取走,整理后发送给闭环内的志愿者。记者观察到,往往问题刚被投入问题栏,就有志愿者将纸条取走并进行整理,十分高效。

  好的服务源于系统专业的培训。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培训包括四项内容——通用培训、场馆培训、专业培训和岗位培训。在培训方面,首体场馆群运行团队十分重视。在冬奥组委对志愿者进行了通用培训之后,首体运行团队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在培训内容上下了很多工夫,从对赛事的认识到对场馆的认识,到日程安排,到疫情防控的相关具体措施等,都专门请了各个领域的专家来授课,并进行现场考核,考核不通过不能上岗。“我觉得场馆培训的效果还是不错的,通过培训,我对场馆和赛事有了更多的了解,疫情防控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对于志愿者这个群体的归属感更强了,同时更是感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志愿者何亚琳说。上岗前志愿者们也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扎实的场馆培训和岗位培训为志愿者们的高效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首体的志愿者之家,摆放着志愿者激励物资。赛事前两个月,志愿者领域就开始调研志愿者们的喜好,征集方案,研究设计,最终设计出深受志愿者们喜爱的形式各样的十余种小纪念品作为志愿者激励物资。比如具有净化空气、消毒除菌功能的防护健康运动手环,让志愿者在工作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好自己。比如环保矿泉水瓶笔,体现了绿色办奥的理念,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深受志愿者喜爱。

  各志愿者来源高校和单位都高度支持,想方设法解决志愿者们面临的学业压力、工作冲突等问题,使志愿者们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场馆团队也十分关心志愿者们,为志愿者们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相关保障。

  夜幕深沉,一天的赛事全部结束,场馆内仍然有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较长的工作时间,琐碎的工作内容,一刻不停的紧张忙碌,忙时顾不得喝上一口水……但是每当你向他们寻求帮助,他们总是低声细语地、耐心地为你提供帮助,那一双双眼睛里,也都闪现着热爱的光芒。

  本报记者  田  洁  李晓洁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