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中国体博会看健身新动向
家用健身器的第一选择,已经由原先的“三大件”跑步机、单车、划船机,悄悄变成了“三小件”——目前的爆款是筋膜枪、瑜伽垫和魔镜。
邵佳一:“资本退潮”不会动摇足球发展
邵佳一认为资本退出是足球产业回归正常商业逻辑的体现,同时相信武磊即将突破自己。
疫情影响下,中国体育产业探索发展新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环境下,全世界的体育活动均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体育产业也在一定范围内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独家”变“分销” 中超赛事“制播分离”已不可逆转
结合当下PP体育(中超联赛新媒体转播权持有方)母公司苏宁遭遇的现实经济困境,双方的“独家合作”很可能提前终止。中超联赛版权合作模式由“独家”转向“分销”,版权合作“制播分离”的势头已不可逆转。
世界体坛遭遇“空场” 各类赛事运营面临全新挑战
球场空了,到底影响大不大?
体育产业“蛋糕”值得期待
我国竞赛表演业、智能体育等领域大有可为,体育产业未来值得期待。
冰雪经济热起来
以文化为牵引,借助冬奥会契机,推动冰雪运动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冰雪旅游的服务品质和产品丰富度,让更多消费者在参与冰雪运动和冰雪休闲中收获满意,为冰雪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
危机中觅新机——2020体育产业重回“赛道”
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与困境,体育产业从业者努力重回“赛道”,于危机中觅新机,在挑战中谋发展。
健身房“跑路”不止 预付费怪象亟待整顿
本是朝阳产业的健身房,却在办卡、扩张、倒闭、维权的“剧本”中恶性循环。
“冷冰雪”成“热经济” 成都冰雪运动受热捧
成都市围绕不断实现“体育+旅游”融合,促进体育旅游产业发展。
中国体育产业:新变局与新机遇
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寻找新机遇,是中国体育产业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上海400余家门店将实行“健身会员卡办卡七天冷静期”
12月28日,《上海市体育健身行业会员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版)》(以下简称《会员服务合同》)正式发布。首批15个上海主要健身品牌的400余家门店率先承诺履行使用《会员服务合同》。
化“危”为“机” 体育产业未来更精彩
“过去12年,体育用品业几乎每年都跑赢GDP增长率,相信作为最具消费增量潜力的体育用品业,今年整体增幅不会低于1.5%。”罗杰说。
体育消费撬动“双11”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全民健身热情迸发,产业发展坚冰融化,体育消费正走向快车道、催生新形态。
政策解读:上海体育新目标“三十而立”的背后
从2015年开始就第一次提出“建设全球体育城市”的概念, “三十而立”的这新三十年目标背后,是上海独具一格的体育发展之路。
体育产业发展再获助推力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后,引发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用品制造业从业者的关注。
体育赛事在辽宁省各地逐步恢复
在营口市奥体中心体育馆进行为期7天的赛会制比赛。本次比赛参赛队伍有12支,共有101名运动员和16名教练员参加。
广东的经济最强区,为何把最好的空间给了体育?
事实上,场地仅仅是全民健身的“硬件”基础,满足群众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运动需求,更要把内容的“软件”做好。
中国转播商开始争夺国际体育赛事议价权
体育赛事版权市场回归理性,是疫情后国内体育产业最大的趋势之一;中国的转播商开始争夺国际体育赛事转播议价权。
克服疫情影响 滑雪产业复苏进入“快车道”
疫情对滑雪产业的巨大影响已不可避免,如何提升滑雪行业在非雪季的生存能力、如何在下一个雪季迎回更多消费者,成为现阶段滑雪从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水立方化身“冰立方”有门道
“最快的冰”是怎样炼成的?
五棵松体育中心冰、篮场地切换自如
国家体育馆华丽转身“双奥场馆”
冬奥测试见证双奥场馆华丽变身
北京冬奥会将进行冰上项目测试活动
探营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 感受冬奥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