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冰立方医疗保障团队实战演练
2021-03-25 08:43:48来源:北京日报编辑:王悦阳

  “场馆内冰壶训练场地上有一名运动员可能发烧了,请求支援。”“收到,请防疫团队到现场支援。”接到无线电对讲机传来的消息后,4名身着全套防护服的医务人员立即出动,在1分钟内来到事发地点,为“发热”运动员戴上口罩后,引导他走向场馆内的隔离间……

  这是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冬奥医疗保障队(以下简称医疗保障团队)昨天在冰立方进行演练时的一幕。在3个多小时的演练中,医护人员们事无巨细地模拟着赛场上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为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测试活动做着准备。

  40名精兵强将保驾护航

  为了做好冰立方的医疗保障工作,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出动了包括20名医生和20名护士的40人医疗团队,其中尽是“精兵强将”。

  “我们团队中有多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资深医生,除了骨科、急救和运动康复专业的医护人员外,还覆盖了其他10余个科室。”冰立方场馆医疗官、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宋飞介绍说,这样的安排,是为了能应对更多突发情况,“比如冬奥会举行时,正是心脑血管疾病多发的冬季,另外现场如果出现哮喘、急性肠胃炎等突发疾病,有相关领域的专家肯定处理得更好。”

  派出精干力量之外,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还在设备、药物等物资上做了充分的准备。昨天的演练开始前,医护人员们仔细地检查、调试着自动体外除颤仪、心电图仪等设备。宋飞告诉记者,其中不少仪器都是医院为了保障冬奥会而专门购置的。

  冰立方场馆副主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党委副书记、急重症部部长陈旭岩告诉记者,清华大学以及清华长庚医院领导都十分重视医疗保障团队的工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清华大学承担了水立方的志愿者服务工作,但没有承担医疗保障任务。如今有了清华长庚医院,我们有机会以专业能力服务冬奥会,承担这份国家使命。”

  医疗保障不止关注运动损伤

  相比其他冬奥会项目的选手,冰壶运动员的受伤风险相对较小。宋飞在查阅了过往几届冬奥会的伤病记录后发现,韧带损伤、肌肉拉伤、小关节错位是冰壶场上最常出现的伤病。但作为专业医疗保障人员,还需要“未雨绸缪”——医疗保障团队此前演练了救助脊柱损伤运动员的流程,经过几次测试,他们已经能在12分钟内将伤员妥善固定并转运至急救车上。宋飞说:“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必须考虑到,虽然都是高水平运动员,但毕竟冰上比赛时对身体的控制要更困难一些,我们事先做好各种精细的预案,有备无患。”对于医疗保障团队来说,如何在做好防疫工作的情况下,及时、妥当地处置场馆内的伤病情况,绝对是一大考验。团队中的护理主管曹莉萍对记者坦言,如果穿着防护服工作一天,对医护人员的体力是个考验,并且在做精细的治疗动作时,也会要求更高。

  在陈旭岩看来,医疗保障团队的防疫意识时刻不能放松,“大家工作时必须时刻绷紧防疫这根弦。所以现在就要多演练,多发现问题,抓好工作中的细节。”

  保障冬奥累并快乐着

  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大,动辄“996”甚至“007”,服务冬奥会,意味着更大的工作量。但医疗保障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在劳累之余,享受着一份服务冬奥会的快乐。

  冰立方场馆副医疗官、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科医师吴圣告诉记者,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他没能在一线参与医疗保障工作,因此当得知有机会在现场服务北京冬奥会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本身就是一个体育迷,从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就开始看冰壶。服务冬奥会,一方面能更深入地感受奥林匹克运动的魅力,另一方面也能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真的很快乐!”

  陈旭岩也表示,医务工作者参与到冬奥会之中,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工作,践行健康中国行动,“在医院我们医护人员就是每天和疾病博弈,服务冬奥则能更多地感受健康、感受生命活力、体会体育精神和奥运文化,对实现治病救人和预防疾病及大健康观的融合和转化,很有意义。”本报记者 赵晓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