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江西省赣州市全民健身中心化为一片欢腾的海洋,在43619名球迷的呐喊声中,赣州队高高举起冠军奖杯,为历时113天的“赣超”联赛画下圆满句点。没有耀眼的职业球员,没有天价的转会传闻,这一场属于普通人的足球盛宴,让整个江西为之沸腾。这不仅仅是一场决赛的胜利,更是一次草根梦想的集体绽放。
凡人英雄:照亮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赣超”的赛场,是属于平凡人的舞台。551名注册球员,皆来自我们身边——他们是讲台上传授知识的老师,是厨房里掌勺的厨师,是穿梭在城市街巷的司机,甚至是高中生……足球,是他们的热爱,而非谋生的职业。
在决赛中攻入关键进球,以12粒进球荣膺“最佳射手”的是赣州队队员卢欣,他的日常身份是赣州市会昌县第四小学的体育老师。他说:“站在赛场上,我代表的是家乡,更是课堂上的孩子们。我想让他们看到,平凡人怀揣梦想,同样能闪闪发光。”
九江队的皮思维今年40岁,这是他踢的第一届可能也是最后一届“赣超”,他的队友章宇涛参加第一场比赛时,还未满17岁。新老交替之间,传递的不仅是足球,更是一种关于坚持与热爱的信念。
全民参与:从寂寂无名到一票难求
赛事火爆的程度,超出所有人的预期。开赛前,组织者曾担忧观众寥寥,甚至需要考虑“邀请”看球。然而,现实却是一场“甜蜜的意外”——首轮门票二十分钟内售罄,随后几轮更是“一票难求”,球市热度直追职业联赛。观赛人数屡创新高:首轮五城开赛便有6.6万人涌入赛场。赣州队主场迎战抚州队时,4.05万名球迷坐满看台,创下江西足球单场观赛纪录。江西省奥体中心的八强淘汰赛上座人数达5.01万,再次刷新纪录。
江西省足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各地办赛水平存在差异,但他们坚持每轮赛后复盘,快速响应观众反馈,让赛事在奔跑中不断调整、日臻完善。
文化出圈:当绿茵场响起红色旋律
“赣超”的魅力,远超体育比赛本身。它成为了一座流动的文化展厅,让江西深厚的地域文化以最生动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赣州主场,四万人同声唱响《十送红军》,手机灯光汇成星海,历史的回响与当下的激情交织。吉安赛场,《映山红》的悠扬旋律让全场动容。南昌的“英雄城”特质,通过五万人齐唱的《团结就是力量》和再现“第一声枪响”的情景舞蹈,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此外,景德镇的赣剧表演实现了“非遗与足球的奇妙同台”,九江的舞剧《大湖之灵》将鄱阳湖的生态之美“跳”进了绿茵场。在一片片绿茵场上,江西文化以各类意想不到的形式“强势”闯入大众视野。
赛事引擎:为经济注入新活力
“赣超”的影响力,很快从球场蔓延到整座城市。一张薄薄的球票,化身“城市消费通行证”,持票游客可在南昌滕王阁、景德镇文化村等地享受优惠。萍乡、吉安等地将观赛与食、宿、购深度绑定,实现了“一场球,兴一座城”。
数据显示,赛事期间,多个主办城市的酒店入住率与餐饮营业额大幅提升,部分赛区直接带动的经济效益数以亿计。江西本土企业也借此东风收获机遇,赛场用球来自婺源一家体育公司,其品牌随着赛事直播走向全国,订单量迎来爆发式增长。
未来已来:星火燎原的新起点
决赛的终场哨声,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多支球队已与高校、青训机构合作组建梯队,计划向更高级别的全国联赛发起冲击。
1600所中小学足球课程、2万注册青少年球员的数据,已为江西足球未来的“金字塔”埋下基石,那些在绿茵场上奔跑的少年,或许就是江西足球未来的希望。
知名体育学者指出,未来需继续打磨“赣超”品牌,江西仍需持续提升办赛水平、完善青训体系、提高竞技水平,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方能行稳致远。
赛事虽已落幕,但火种已播撒。在江西的各个角落,由出租车司机、公司职员、在校学生组成的业余球队,正奔向一片片属于他们的绿茵场。那里,滚动的不只是足球,更是每个普通人心中,那份最纯粹的热爱。
稿件由江西省体育局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