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规范赛事慈善活动 守护公益初心底色
2025-11-28 09:14:32来源:中国体育报编辑:张津铭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民政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在体育赛事活动中开展慈善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体育赛事与慈善活动的良性融合划定“红线”、明确“路径”。此举既是破解目前存在突出问题的务实之举,更是推动体育与慈善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体育、慈善领域相关专家围绕《通知》核心内容,解读政策要义与实践价值,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指引。

  直击痛点 护航融合发展

  近年来,体育赛事与慈善活动的跨界融合日益紧密,在帮扶困难群体、普及体育事业、助力生态保护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部分活动逐渐偏离公益初心,出现公开募捐不规范、捐赠财产管理透明性不足、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亟需制度层面加以规范。

  “《通知》的出台恰逢其时,既肯定了体育与慈善融合的积极价值,又瞄准行业痛点施策。”专家指出,政策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为依据,聚焦赛事慈善活动全流程规范,为赛事组织者、慈善组织等各类主体提供了明确指引,对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推动二者高质量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划定红线 坚守公益本质

  《通知》明确四项核心原则,为赛事慈善活动划定不可逾越的“底线”。其一,坚持合法、自愿、诚信、非营利导向,确保活动始终围绕公益目的展开,杜绝功利化跑偏;其二,严守安全与公益底线,不得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公共利益及他人权益,不违背社会公德;其三,严禁“捐赠换权益”乱象,明确不得将捐赠金额作为获取赛事名额、资格、名次的前提,维护赛事公平性;其四,严防违规牟利,禁止假借慈善名义从事商业营销、欺诈敛财、利益输送等行为,守护慈善纯粹性。

  “这四项原则是政策的灵魂,本质是遏制慈善活动异化,确保每一份捐赠都能用在实处。”专家强调,只有坚守公益初心,才能实现体育活力与慈善温度的有机结合,让融合发展行稳致远。

  权责清晰 确保规范落地

  针对实践中的突出问题,《通知》从赛事组织者、慈善组织两大核心主体入手,对活动全流程作出精细化规范。

  在赛事组织者层面,重点强化三项责任:一是严把合作关口,必须选择信誉良好、管理规范、具备资质的慈善组织,从源头保障捐赠财产安全;二是规范协议签订,赛前需与慈善组织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捐赠财产的种类、数量、用途、交付时间等关键信息,避免后续纠纷;三是主动信息公开,通过官方平台及时公示捐赠情况,同时严禁将捐赠财产用于赛事自身支出、指定利害关系人受益,不得借捐赠宣传法律禁止的产品或事项。

  对慈善组织而言,明确四项法定义务:依法开具财政部门统一监(印)制的捐赠票据,确保捐赠行为可溯;建立专账管理捐赠财产,严格按协议用途使用,杜绝挪用截留;主动向赛事组织者反馈财产管理进度,保障捐赠方知情权;在“慈善中国”平台真实、完整、及时公开信息,接受社会全方位监督。

  监管发力 推动长效落实

  为确保政策落地见效,《通知》构建了“主体自律、部门监管、社会监督”的多元保障体系。对赛事组织者未选合规慈善组织、未履行捐赠承诺等违规行为,及慈善组织财产管理不规范、信息公开不及时等问题,将由地方体育行政部门与民政部门依法处置;涉嫌犯罪的,直接移送有关机关查处,坚决追责问责。

  “监管不是限制发展,而是为融合发展保驾护航。”专家表示,地方体育与民政部门需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加强日常指导,及时纠正违规行为,确保活动合规有序。据悉,后续相关部门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开展分层培训,确保各方精准掌握政策要求;推广典型案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健全跨部门协同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回应行业新诉求。

  此次《通知》的印发,为体育赛事慈善活动划定了规范边界,更注入了发展信心。专家指出,随着政策落地实施,体育赛事与慈善活动将在规范框架内实现深度融合,让体育的拼搏精神与慈善的公益初心相得益彰,为全民健身事业与公益慈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动力。本报记者 林 剑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